彭泽热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庐山雅趣

话说河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本帖最后由 庐山雅趣 于 2012-7-26 16:03 编辑

说话历史文化名城商丘
曾多次踏足于古城商丘!走在民权路上,漫步于十字街头,购物于百货商城,留连于烟柳公园,在那里曾留下我的足迹,酒下我的汗水,留下我的笑语,往事如烟令人感叹。想起商丘名城,中国古都。愈发感怀,聊以为文以作怀念!商丘古称商、亳、商丘、宋国、梁国、睢阳、宋州、宋城、应天府、南京、归德府等。
商华夏发祥地之一商丘。作为火的发源地。早在1万年前,燧人氏在此发明钻木取火!燧人被人们誉为火祖。今有燧皇陵古迹。 商丘作为六朝古都:帝喾高辛之都、夏朝少康中兴之都、商朝开国之都、周朝宋国之都、汉朝梁国之都、南宋开国之都!历史悠久。商丘是中国夏、商朝最早建都的城市,有5000余年的建城史、1500余年的建都史!
最著名是--汤王兴商:夏朝末年,圣人商汤以伊尹为相,励精图治,推行仁义。汤武革命灭掉残暴无道的夏桀,建立商朝,垂手而治天下!
----葵丘会盟:春秋之期,大国争霸,战火纷飞。公元前639年,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在葵丘(今民权县林七集黄河故道北岸)盟会诸侯。齐桓公、楚成王等均参加,写好息战盟书,各国得以休养生息。史称“衣裳之会”。
----泓水之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伐郑。楚庄王闻讯,率兵攻宋救郑。两军在宋国之泓水(今商丘市柘城县慈圣镇)相遇,宋襄公以仁义”治军,不列阵便不战!不听谋士劝告,两次错失良机,致使全军覆没,自己身负重伤,不治而死。从此,宋国降为二等诸侯国。“宋襄公之仁”典出于此
梁孝王守睢阳:公元前154年,西汉发生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楚王刘戊等亲率大军攻打睢阳(今商丘),企图打通西进长安之路。梁孝王拥兵10万,死守睢阳城3个月,西汉赢得以喘息之机。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梁孝王因守睢阳有功,深得汉景帝厚爱,赐天子旌旗并与皇帝车同辇,梁国也成为强大诸侯国。
---而最有名的是-睢阳之战: 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757年正月,叛将尹子奇率兵围攻睢阳城。睢阳的主帅张巡带领许远等将士们,与敌殊死拼杀,以6800人打退了十三万叛军无数次进攻。与敌激战数百次,坚持了一年之久。最后,弹尽粮绝,捕雀捉鼠为食,人亦相食,却无一人投降。城破,张巡、许远皆被残杀。虽历史的洪流不为他们而改变方向,但历史记录了他们的功绩!
 赵构登基: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康王赵构在金兵的威逼下,逃至陪都南京(今商丘),在南门外举行登基大典,继皇帝位。
-----李自成两次攻打归德府城:明崇祯八年(1635),李自成率农民军暴动。在荥阳聚会,决定兵分五路,进攻官军,李自成等担任东攻任务。三月,他和张献忠率兵数万攻打归德府,归德府守卫军凭借城墙固守,在城四周架起火炮,轰击农民军,闯王久攻不下,伤亡甚重,遂撤离。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张献忠在入陕西途中,攻破归德府城,杀死官兵3000余人!

蒋冯阎大战于商丘:1930年5月,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的中原大战在商丘拉开战幕。从4月开始,蒋与冯、阎双方积极向豫东调兵遣将,5月9日蒋首下攻击令,历经了商丘之战、民睢之战、睢杞太边之战、民考曹边之战、商宁之战等激烈战斗,双方投入兵力数十万人。至10月6日蒋军攻战郑州,中原大战基本结束。商丘处陇海战区主战场,饱受战火摧残,人民深受其害。
----淮海战役商永战斗:1948年11月30日,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战斗最为激烈。国军的30万人沿徐永公路向永城、商丘方向撤退;华东和中原解放军在永城市陈官庄一带截击敌军,与之激战四昼夜,全歼国军26万余人,活捉“剿共”杜聿明,击毙邱清泉等人,淮海战役结束。
商丘是文化之都
  商丘是孔子的祖籍;庄子、墨子、惠施、魏元忠、张方平、石延年、侯方域,花木兰的故里;张巡的殉难地;孟子曾在这里居住,孔子曾在这里讲学,汉高祖在此斩蛇起义,颜真卿曾在这里留下墨宝,赵匡胤曾在这里称雄,范仲淹曾在这里执教,苏东坡在这里题榜,李香君曾在这里抚琴.司马相如、邹阳李白、杜甫、高适、韩愈、、欧阳修、晏殊、苏辙在此旅行
应天书院书声朗朗
  追溯商丘,其实不仅仅是追溯它的历史,更是追溯它的文化。应天书院首树一帜,当我们站在古城的南城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远眺之时,只见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突兀而起的宏伟建筑,那掩映着青砖碧瓦,就是闻名中外的应天书院。
书院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学家晏殊任应天知府,聘请名师任教,扩大规模。特别是宋仁宗将应天书院升格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学术中心,在众多的书院中占尽风流,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永载史册。北宋期间全国共出了63名状元,其中商丘就占了6人,他们是张去华、刘蒙叟、张师德、宋庠、王尧臣和许安世。而从应天书院走出来的中是范仲淹。欧阳修称赞他“公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动其一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商丘古城
商丘古城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动工,历时八年竣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虽历经战乱和风雨剥蚀,古城屹立于豫东大地。古城规划严整,造型古朴,是一座河南仅有、全国罕见的古代府城建筑群。
  古城为城堡式建筑。俯瞰全城,外圆内方,似一巨大的古铜钱币,总面积1.13平方公里,地势向南稍倾,南城门东西两侧各建有一个水门。城内建筑多为走马门楼和五门相照的四合院建筑群。街道布局犹如棋盘状,共93条街道,至为严整。城内的水井、厕所多为梅花形,分布合理。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保存完好。城墙周长4347.5米,高为6.67米,城墙虽经战争和风雨水患,保存完好。城门为拱券式,南北城楼均为歇山重檐式建筑,坐落在古城中轴线上,雄伟壮观。登城楼远望,内可看古城全貌,外可观城湖美景。内城外是宽阔的护城湖,环绕全城,湖水碧波荡漾   商丘古城就像一坛醇厚的美酒,魅力四射,历久弥香。当我们倘佯在古城街头,穿行在历史隧洞,那青砖勾勒的城墙、褐瓦漫顶的城楼,无不透露出一股遥远的气息,像一幅永不褪色的风情画卷,展示着古城文化的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6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说河南人不会骗人,大家都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本帖最后由 庐山雅趣 于 2012-7-27 21:47 编辑

辉县与竹林七贤
辉县,南临奔腾黄河,北依巍峨太行!西行几十里,一天之内,就可遁入太行山。 辉县风情给隐居之士带来不少安慰!然而,真正的故事,是从嵇康的哗然一啸开始的。啸声让阮籍失魂落魄,让七贤留在竹林, 魏晋时期之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怜七位名士,崇尚“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思想,研空玄学!崇尚虚无!、后来司马氏把持朝廷,杀”大将军曹爽,废黜第三任皇帝曹芳,再杀第四任皇帝曹髦,准备代魏自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竹林七贤为了避世, “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放荡不羁而笑傲于世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不合作,嵇康被杀。山涛、王戎则靠司马氏,成为司马氏重臣, 向秀被迫出仕。阮咸为散骑侍郎﹐我羡慕七人对清风明月的深爱,得到身心放松的生命之弓,有充满梦想的弓弦,却不遇顺心的箭手!
嵇康 (224—263今安徽宿州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唯好老、庄之说。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不合于时,颇招忌恨!,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刚肠嫉恶,蔑视权贵。
钟会是大将军司马昭的心腹,闻说嵇康大名,特来拜会。当时嵇康向秀正在宅前的大树下打铁。钟会来到!嵇康不理!叮当只顾打铁。钟会很是尴尬。正要离开,嵇康抬起头来说:“听到什么来了,又看到什么走了?”钟会不露声色:“听到所听到的来了,又看到所看到的走了!”后来嵇康触犯司马昭,司马昭顾忌嵇的名望,犹豫不决。这时钟会进言:“嵇康是条卧龙,大将军要得天下,他是最大的隐患,因此您绝不可有妇人之仁。”司马昭于是下令处死。消息传出,三千太学生赴朝请命,企图留下嵇康。司马昭下令尽快行刑。
263年。行刑前,嵇康席地而坐,神色自若地弹起古曲《广陵散》,琴音悲慷清冽,昂扬激越,直上云霄,回荡天际。曲终,只听嵇康叹道此曲将成绝音!”
有趣的是,嵇康临刑前,让儿女投靠山涛(山巨源)。嵇康死后,山涛一直悉心照料。演绎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话。
阮籍(210-263),河南开封人, 步兵校尉。崇奉老庄之学。阮籍因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于是转投老庄怀抱,在竹林:虽然不可以“平天下”,却能独善其身,保持精神独立。在司马氏”篡夺政权之后,阮籍彻底放纵自己。常常自己驱车,任意游走,行至路穷处便放声大哭。阮籍才华横溢,在当时名气很大,司马集团很想拉拢他,但阮若即若离。阮籍曾任—东平太守。他骑驴上任,进了衙门便令人拆去隔墙,十几天后又骑驴离开了,好像开玩笑似的。后来任步兵校尉,每日只顾饮酒吃肉,成天醉倒在酒乡,从不发表政治见解。后来,晋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遂作罢。
   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263年冬,阮籍在病痛和忧愤中去世,汉魏之音至此绝矣!
  山涛——忠厚长者
山涛(205—283)字巨源,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本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倾心依附,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  
 山涛入仕与亲戚有关,他姑奶奶的女儿张春华为司马懿的妻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生母。他在此后入官场三十多年!为晋朝选取了大量人才,对自己约束甚严,对于贿款而能一直坚守其节。山涛俨然似君子.司马氏家族一直对他很放心。 山涛酒量极好,但不放纵自己。为官很廉正,并不营私结党!  他曾三次推荐阮咸为吏部郎,山涛一生识人,荐人无数,嵇康虽然给他写了绝交信,。而山涛也尽心尽责,抚养他,又把他推荐给朝廷!山涛虽然崇尚老庄思想,却是位彬彬君子 山涛为人磊落大度,生活节俭,对待朋友赤诚坦坦。后世者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其多有指责任。
向秀——国学大师
向秀(227~272),字子期,焦作市武陟县西尚村人。爱好读书,以文章俊秀闻名乡里。后来研读庄子,颇有心得,开始讲学,深得山涛赞赏。向秀心境沉静,处世平和。读书之余,喜欢同嵇康打铁。劳作时他们虽然很少言语,但配合得极为默契,常常双目相对,欣然而笑。向秀与嵇康、为挚友,但二人迥异,嵇康傲世不羁,向秀雅好读书。雅好读书则心境沉静,。持一中和态度。他认为,欲望是人之本能,不应当失去自然之理。应当用礼法来节制个人欲望,使其顺乎自然,又不至于纵欲无度。被任命为散骑侍郎,但他闭门谢客,潜心钻研。数年后,向秀的《庄子注》问世,阐发了庄周思想和旨趣,并提出了万物自生自化的观念,这是他对后世玄学的最大贡献。
刘伶_酒狂
刘伶(221~300),字伯伦,江苏沛县人竹!以酒闻名。魏末,曾为建威参军。他容貌丑陋。富有文才,且放情肆志,同时也是典型的酒徒狂士形象。刘伶不能一日无酒。他高兴时喝,忧愁时喝;独自一人时喝,竹林聚会时则更是大喝狂喝。饮酒无顾忌,常醉意醺然。醉酒之时,便登上一块巨石上,或坐或卧,一边欣赏着山景,一边以山风醒酒。此后,这块巨石就得名为“刘伶醒酒台”。一次,刘伶在家里酒瘾大作,向妻子讨酒喝。夫人看他终日沉湎酒乡,流着泪说:“夫君啊,你饮酒太过了,不是养生之道,对身体不利,你一定要戒掉才是。”刘伶要喝酒,心生一计,说:“我刘伶天生好饮,不能自禁,只有在神明前发誓,让神明监督我,才不敢喝酒。贤妻啊,你去准备酒菜,让先我祭奠神明。”妻子一听十分高兴,很快在神案前摆满了酒肉!刘伶便说:“祭神时女人不能在前,请回避。”夫人一走,刘伶念念有词地说: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
一饮一斛,五斗解醒。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
妻子在外等了半天,不见动静。打开房门一看,只见酒菜全光,而刘伶早已醉倒。这就是个性的刘伶!
一天午后,他正在休息,一位同事前来找他。刘伶光着身子走出了卧室,客人见他如此模样,觉得对自己是一种侮辱,就说:“人人都说你有才学,可你这种无礼的行为,天下少有!”谁知刘伶一脸地不屑,微笑着说:“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裳,怎么你却钻进来呢”这就是刘伶的个性!
此事不久,刘伶即被革掉了官职。以后,他经常驾着一辆鹿车,带着一壶美酒,并让仆人荷锸跟随,没有目的地四处游荡。每当驾车出门时,他总要对跟随的仆人说:“我是走到哪儿就喝到哪儿。假如我醉死了,你就地挖个坑把我埋掉!”
阮咸——音律高人,
陈留尉氏人,字仲容。阮籍之侄。历官散骑侍郎,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他是阮籍的侄子,也好喝酒,阮咸曾经和他姑姑的丫环来往。后来,姑姑回夫家去了,把那个丫环带走。消息传到阮咸那儿,他正有客人,一听这消息,急坏了,赶快抛下客人骑马直追。追上了,就和那个丫环骑同一匹马回来。这种行为,众人议论纷纷!更有一次,他用大盘子喝酒,喝着喝着,竟然来了一头猪,也凑到那个盘子上饮酒,阮咸毫不理会,竟然和猪在一起饮酒。
阮咸不仅擅长演奏,也精于作曲
阮咸虽不拘礼法,不为外物移心,越名教而任自然。这表明不拘礼法乃其表现形式  阮咸是杰出的音乐天才。
王戎(234~305)山东临沂北人。出身高门望族,父亲王浑袭封侯爵,为官公正清明,后卒于凉州刺史任上。 王戎二十四岁时,被司马昭为宰相之属官,而推举他的,就是那位司马昭前的红人锺会,王戎的练达,使他在波澜起伏的政界中,几度化险为夷,而升到司徒之位, 此後的八王之乱发生,晋王室面临著空前的危机,王戎虽然也被卷入政治的漩涡中,却能明哲保身!王戎长相俊秀,双目炯炯,顾盼神飞,直视太阳而不感到眩晕,与他幼时齐名的裴楷曾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王戎自小聪明。一次,王戎和几个孩子在道路旁边嬉戏,忽然大家发现不远处有一棵李树,上面果实累累,鲜艳欲滴,于是都去抢摘李子,惟独只有王戎犹自玩耍,好像没有看到一样。一个过路人见此情景颇为惊奇,就问他说:“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呀?”他回道:“这棵树上的李子不能吃。”那人一听,更是奇怪:“你怎么知道不能吃?”他说:“道路上人来人往,而此树却结满李子,假如能吃,早就摘完了。”那边的孩子闻听此言,把摘下的李子一尝,果然又苦又涩。可见其聪明之处!
一次,竹林七贤相约聚饮于黄公酒垆,王戎因事后到。别人不好说什么,阮籍笑着说:“阿戎这个俗物不如不来,中途而来纯属败坏大家的情趣。”王戎听了,微微一笑,说:“各位雅士的兴致太容易被人打扰了吧?可是你们却没有想到,如果我不来,诸位都成俗物;而我这一来,大家也都不俗了。”钟会奉命攻蜀,临行前找到王戎希望能得到些赠言。王戎沉思片刻,说:“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钟会不解其意,不好再问。后来他和邓艾分道取蜀,灭蜀后二人互相猜忌争功,最终钟会设计杀死了邓艾。在蜀国降将姜维的怂恿下,假借太后遗诏反叛司马昭,结果死于乱军之中。这时,人们才明白,王戎告诫钟会不可居功自傲。从此,王戎的话被人们奉为“知言”,深受推崇。
嵇康、阮籍等人死后,“竹林之游”也作风消云散,王戎也入仕为官。在仕途上,王戎真可谓是一帆风顺,先任吏部黄门郎、、荆州刺史等职。司马炎代魏称帝后,加封王戎为建威将军,并因平吴有功,被为安丰县侯。晋惠帝时,又任尚书仆射,领吏部,兼吏部尚书。但他在内心中还是怀念当年 “竹林之游”。一天,他乘车到山阳重游,看到那片竹林依旧翠绿,酒垆仍然酒旗飘飘,如烟往事历历在目,不由触景生情,对坐在车后的友人说:“我从前与竹林贤友在此酣饮,是何等畅快,自从嵇、阮二位死后,我便被时事所羁绊,无法挣脱。今日看到这片竹林,却非常遥远,恍若隔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话说古都——安阳

本帖最后由 庐山雅趣 于 2012-7-29 09:14 编辑

话说古都——安阳

殷商古都,彰德故郡,古称相州,谓之邺下!处四省之交界,居豫州之北屏。王勃云:“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可见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历史地位!
安阳“三千年前是帝都”!既有精忠报国的岳飞,也有令人唾骂的袁世凯,但安阳人愿谈论岳飞,而回避袁世凯!可叹啊!世凯,干吗还要死后葬于此,污染这片洁净的土地!
其实老袁与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
老袁是何等之才,,布衣投奔吴长庆的老袁,因清兵违纪作乱,老袁手提六个人头,树威风,立军纪,协吴长庆平息朝鲜政乱,并入主朝鲜,当时:谁人之才能及老袁,小站练兵又成就了袁的基业,宣统登基,摄政王妒嫉老袁之才而不用!,武昌革命风卷云涌,清庭不得已请老袁出山。老袁手中有权便兴风作浪。先是推翻皇帝,再是作弄孙中山,后来自已当上皇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后人神俱愤的地步。老袁要走了,有人送他一副对联:“起事六君子,送命二陈汤”,最后老袁在众叛亲离之中,死去!
安阳有被人痛骂的老袁,也有人们喜爱的,岳飞。岳鹏举起于行伍之中,凭手中的枪来说话,一刀一枪见血封喉!凭实力说话,这才此起了宗泽的注意。岳飞发挥他的绝出水平,打得金兵无可奈何。正欲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却被宋高宗赵构和权相秦桧,用十二道金牌催回。自古权相在内,将军难以立功于外,最后无人可敌的岳飞,却被莫必须有之罪,害死于风汉亭,令人扼腕叹息和痛恨。但民族英雄精忠报国的思想,永远激励着国人。爱我河山,保家卫国,成为永恒的主题。
历史就是这么的蹊跷!偏偏两个极端离的是那么的近!安阳的文化不象洛阳文化厚重,也不象开封文化布满了沧桑,安阳文化是一种深层的文化!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市郊小屯一带),经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在此出土。在“。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区小屯村),安阳遂为殷商国都。殷商王朝,在此历8代12王。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率诸侯之师,与商纣王战于安阳之北,牧野(今淇县西南),纣王兵败自焚,殷亡。周灭殷后,畿内地为邶、鄘、卫3国,安阳隶属卫。魏文侯七年(前440),建都于邺,以西门豹为邺令,安阳为都畿之地。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称东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行郡县制,始置安阳县,隶属邯郸郡。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建都于邺,殷商末期,西伯姬昌(周文王)被纣王"拘于羑里"(今安阳市南15公里处的汤阴县境内)。文王在此被拘7年,演成《周易》。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即今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明景泰元年 (1450),在汤阴城内始建岳飞庙,今庙犹存  邺城兴于战乱,演绎了诸多历史悲喜。东汉末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以邺城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造就了安阳历史上的又一次辉煌。580年,杨坚攻邺,将它付与一蓬战火,高潮的时候噶然落幕,令人扼腕。
再说,杨坚也曾焚烧过另一古都南京,但它在唐以后再度兴起,而邺城却从此一蹶不振,命运悬殊,令人感叹。古都安阳,是一座集三千多年文化名城,是民族古发祥地之一。
在古都安阳,您可以找回对远古历史的深刻记忆:寻找历史的遗踪!这里有全国第一个甲骨文档案库、青铜器之冠“司母戊鼎”、第一个女将军妇好墓、洪宪 “皇帝”袁世凯之陵墓——袁林,史上监狱羑里城, 号称八百里太行山的太行魂——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三千里人工天河——红旗渠…让您目不暇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话说郑州
曾多次踏足郑州,来到这片热土,在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徘徊,在的河南博物馆驻足,在那整整看了一天。它的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难以忘怀!
说郑州: 该从哪里说起呢?不妨从文庙的命运来感知郑州吧。
郑县衙署旧址,为现在的管城区委大院。区委门南衙前街。衙前街北端,东西走向的为老城最长东西大街。文庙坐落于东大街的路北。唐宋时,凡府县所在地皆有文庙。多建在一个城中风水宝地。郑州文庙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冬去春来,汉时文庙消失在历史的深处,它屡毁屡建,始终在旧址耸立。文庙的幸存,得益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得益于国人对夫子的爱戴。无论统治中原的是汉族、蒙古族还是满族,文庙的尊位始终不变。 说到底,庙宇便是国人寻找心灵依靠。悠久的历史不仅创造了诸神,还把不少先哲半神半人敬了起来,譬如老子、孔子。这种现象无疑昭示:在我们先民的生活中,信仰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的文庙却只能孤零的遗落在角落,它几乎被郑州人遗忘了。而人们的信仰又到那里去了呢!
3600年前的尘埃落定 都说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是历史,最能代表历史的是建筑,最能代表建筑的是古迹。虽说郑州作为都城,虽不及洛阳、开封的名气大,但其历史之悠久,中国的其他七大古都只能望其项背郑州处于中原的中心,南有嵩山,北有黄河,当文明之火点燃之际,3600年前便成为国都,并且五次为都,书写了历史的辉煌。最早建都的是轩辕黄帝。"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居有熊,曰轩辕。'"《史记》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
第二个在郑州建都是夏。《国语周语上》韦昭注曰:"夏居阳城,崇高所近。"第三个在郑州立都为商。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率兵推翻夏王朝,在亳建立了商朝。亳就在今日郑州市区老城区一带。
第四个在郑州建都的是郑国。从公元前769年郑武公立都新郑到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以新郑为都共计394年。
第五个为韩国。春秋末年,韩国大举东进,于公元前375年兵围新郑, 一举消灭了郑国。为了进一步发展,韩从阳翟迁至新郑,开始了以新郑为都的146年的统治,直到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
可以说,郑州作为五个朝代的都城,在中国古都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悠久的历史给郑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著名历史人物轩辕黄帝、列子、子产、韩非子、杜甫、白居易等出生在郑州

2012年7月29日星期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彭泽热线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及个人 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
本站不对网友所发言论的真实性做出评价,也无权删除(反动、色情、政治、垃圾广告帖等除外)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立即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的歉意。
本站法律顾问: 陈银山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