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热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917|回复: 25

马当的清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5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mmexport1293896817389.jpg

mmexport1293896820986.jpg

发表于 2014-5-15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一天到夜只晓得恰、恰、恰。 2.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零点 发表于 2014-5-15 20:48
一天到夜只晓得恰、恰、恰。

恩不恰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5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几十年如一日,那时市面上基本上没什么餐馆,只有清汤广为大众喜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5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马当的清汤赛过馄饨{:1_249:}油条泡清汤,好吃不得了。老邹两口子干了一辈子这一行,也该歇歇享享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5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台州
上海的混沌,彭泽的清汤!{:1_249:}{:1_249:}{:1_2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5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几十年过去了,清汤油条一直还是彭泽人从没忘记也没放弃的小吃,说其是“小吃”,因为它既可以当做早餐,也可以稍稍加点料成为午餐与晚餐,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清汤还是一种小小的奢侈食品,一般的人家是不常吃的。
我对清汤的记忆和了解是很刻骨的,几十年过去了,我还可以不做作的说:现在的清汤不如从前了。以前的清汤皮都是手檊的,不同的师傅有不同的配方与不同的手法和力道,恰恰我的祖父在老县城就是一绝(这是街坊邻居评价的),他擀的清汤皮,5层叠加覆盖在报纸上能清晰的看清楚小字,下锅上碗没有一只沉底,且漂浮良久,直至打包(那时候多数是搪瓷缸,不是现在的便当饭盒)半日,还漂浮汤中晶莹剔透。清汤讲究的是三花一清,所谓三花,必须是猪油花(现在为健康,多用精炼油了)、小葱花、肉花,特别是肉花有讲究,必须是在清汤皮擀得剔透才能体觉到,只能一点点瘦肉,点缀在半透的清汤皮空泡中,刚断生,还留有鲜肉的粉红色,隐约的看见配肉一起剁碎的嫩黄子姜,煞是好看。所谓一清,必须是清水,就是清水(那时候的长江水清,生饮都甜),少许盐即可,不需要味精、鸡精、虾皮、紫菜等,只不过有一样不可少,那就是白胡椒粉,计划经济时代,我不知道祖父是哪弄来的白胡椒粉,但是我每次吃,都肯定有的。做这清汤,祖父从不马虎,少一料宁可不做的。
怀念美食也许是上了年纪的人一种追忆过去的方式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5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
江西这边的清汤,真真的说,不是本埠特产,江西这边的原生小吃主料多数是稻米为基质的,比如说米粉、米粑、米面之类的,江西的小面食多数是从赣北沿江的城镇传到腹地的,恰巧,我们彭泽正处于赣北之巅,江北人占了目前常住人口的大多数,带来的江北小食经江南的风吹过后,倒确实衍生出独特的赣北口味了,甚至可以说是彭泽口味。其实网友们细细注意一下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会发现很多折射文化的亮点。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5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14-5-15 23:07 编辑

(重复贴,可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6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款到就想掐哦!{:1_249:}{:1_249:}{:1_2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彭泽热线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及个人 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
本站不对网友所发言论的真实性做出评价,也无权删除(反动、色情、政治、垃圾广告帖等除外)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立即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的歉意。
本站法律顾问: 陈银山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