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过去了,清汤油条一直还是彭泽人从没忘记也没放弃的小吃,说其是“小吃”,因为它既可以当做早餐,也可以稍稍加点料成为午餐与晚餐,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清汤还是一种小小的奢侈食品,一般的人家是不常吃的。
我对清汤的记忆和了解是很刻骨的,几十年过去了,我还可以不做作的说:现在的清汤不如从前了。以前的清汤皮都是手檊的,不同的师傅有不同的配方与不同的手法和力道,恰恰我的祖父在老县城就是一绝(这是街坊邻居评价的),他擀的清汤皮,5层叠加覆盖在报纸上能清晰的看清楚小字,下锅上碗没有一只沉底,且漂浮良久,直至打包(那时候多数是搪瓷缸,不是现在的便当饭盒)半日,还漂浮汤中晶莹剔透。清汤讲究的是三花一清,所谓三花,必须是猪油花(现在为健康,多用精炼油了)、小葱花、肉花,特别是肉花有讲究,必须是在清汤皮擀得剔透才能体觉到,只能一点点瘦肉,点缀在半透的清汤皮空泡中,刚断生,还留有鲜肉的粉红色,隐约的看见配肉一起剁碎的嫩黄子姜,煞是好看。所谓一清,必须是清水,就是清水(那时候的长江水清,生饮都甜),少许盐即可,不需要味精、鸡精、虾皮、紫菜等,只不过有一样不可少,那就是白胡椒粉,计划经济时代,我不知道祖父是哪弄来的白胡椒粉,但是我每次吃,都肯定有的。做这清汤,祖父从不马虎,少一料宁可不做的。
怀念美食也许是上了年纪的人一种追忆过去的方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