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有怨无悔 于 2014-4-5 09:24 编辑
常听雅趣老师谈起归来山庄和归来山庄的钟教授,那激荡动情的神态让人想到七八岁的调皮男孩。我没有去过归来山庄,也不知道钟教授隐居彭泽回归自然的真实意图,一种好奇与解密油然而生,
应雅趣老师的邀请,近日,我们有幸前往芳湖,去拜访这位女中豪杰巾帼精英——钟教授。
归来山庄地处江南丘陵的一座山头上,占地面积也就几十亩,与其说是一座山庄倒不如说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农家小院。当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遗留的一排平房就是它的主体。房子上面的瓦片也残缺不全了,很多地方是用油毛毡铺过的。整洁的院落里显得有条不紊。洁白的墙面和门上上抄写着陶渊明的各种田园诗句。看得出钟教授对陶潜的敬仰与追寻。
整个山庄掩埋在绿色当中,绿色的海洋覆盖着山庄的每一个角落。青青的江南毛竹现出它那婀娜的倩影,微微地向我们点着头,竹笋硬着头皮顶破大地,探出它那尖尖的黑乎乎的脑袋;桃李还没有褪去它的艳装,尽情享受着这最后的辉煌;躲在树荫底下的茶树羞答答得伸出它那娇嫩的绿芽,好奇地欣赏着这片江南热土;四面显得那么宁静,小鸟在林间“叽叽喳喳”鸣叫不停,似乎在欢迎我们这些到来的客人;不知名的花儿和盆景尽情地在我们面前卖弄着它们的风骚生怕我们错过了它们的娇艳。
可惜我们是错过了花期,来的不是时候,既看不到万紫千红的百花盛开,也有没有领略到果实累累的丰收喜悦。挂满枝头的小果实得意洋洋地将残留的花瓣挽留在自己的身上,恰似要留住这繁花似锦的春天。
钟教授个子娇小,一身农夫打扮,头戴一顶草帽(就是在吃饭的时候也没有摘去),脚上还残留着许多的泥土,一看就知道是刚从田间地头回来的。一进门便用她那曾经调脂弄粉的纤细的小手拉住我们,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 。
山庄的简朴与正常的农民家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比农家庄园多了几个亭子。每个亭子都有它的雅号。房子左边空地“忘忧亭”令人最难忘。
忘忧亭是一个精巧的长亭,并不高,个子高的人进去可能还得弯腰呢。这也许就是钟教授细腻所在吧?忘忧亭全部结构都是竹子,竹椅、竹桌,竹栏、竹轩,就连覆盖的”瓦片“也是毛竹制作的。小巧的亭子独具匠心,精美的设计让人叹为观止。
竹亭的中央是一排长长的竹桌,这张竹桌既是聊天用膳的地方也是学者墨客们品茶作画的场所。手扶栏杆,静静地坐在环绕四周的竹椅上,任那春天的微风温柔地徐徐地吹着你的头发,轻抚你的脸庞,喝一口原汁原味的老树早茶,新鲜的空气迎面扑来,你会觉得心旷神怡,百优俱散。不乏是一种享受。也难怪钟教授为其取名“忘忧亭”了。
坐在忘忧亭里,聆听钟教授谈起陶渊明和田园诗,心情显得很激荡,陶渊明回归自然躬耕农野的朴实心境已牢牢地在她心灵扎根。她完全融入了“种豆南山下”,“带月锄新禾”的农家乐趣之中,陶醉在“种豆南山下”的农家田园意境里。追寻陶渊明的足迹,探讨陶渊明的田园诗,挖琢陶渊明的文化遗产及影响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平易近人的欢笑声,热情洋溢的谈吐早把我们思想紧张状态抛到九霄云外了。大家畅所欲言,从陶渊明的田园诗谈到诸子百家,从五柳先生谈到夫子圣人,从中国的古代的唐诗宋词谈到外国的文学经典,丝毫没有一点拘束感。雅趣老师和同去的柳老师竟现场提笔,留下了一幅幅散发着墨香的诗篇与字迹。在钟教授那里养花草的柯师傅也兴高采烈地拿出自己制作的根雕和字画让大家一饱眼福。一阵阵欢声从忘忧亭传出,一阵阵的笑语飘向旷野,飘向远方。暖暖的阳光照进忘忧亭,和煦的春风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迎面扑来,也吹进了我们的心房。
不知是谁提议下棋,于是,楚河汉界上又风起云涌了。
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身在异地,不觉太阳就要落山了,本来准备再唱上几曲跳上几段的我们不得不与钟教授依依道别,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归来山庄。
归来山庄觅陶潜,
文化魁宝朔根源,
田园去兮何日返?
且放银锄在地边,
忘忧亭内笑声起,
春色园中再流连,
南山豆苗惹人爱,
桃花园里可耕田。
|
评分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