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热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步步高

中篇故事:一品夫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武媚娘 发表于 2012-6-22 09:32
楼主不厚道,一下子淹死那么多人~

呵呵,没办法,这是衬托主题的需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发这么多怎么没人帮我修改呀,这样下去就违背了我发帖的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本帖最后由 步步高 于 2012-6-24 08:11 编辑

一连几天,淑英则说完上联,还未数数,李兴明即续出下联.小淑英可真是一阵惊喜,想那少爷李兴明在浔阳城深造三年,真是今非昔比,真可谓是文才出众,才华横溢,那李兴明依然卿卿我我,好不得意,真应了那一句:“才子多风流”.淑英心想,要跳出书本子寻对联,挫挫他的傲气,不能让他局限在“四书”“五经”八股文中摇头晃脑,要让他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更要他获取功名后知道百姓疾苦.于是第二天早早起床,自己漱洗完毕便又打来洗脸水,漱口水叫夫君兴明起床,兴明极不情愿地伸伸懒腰吟道:“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娇妻催我三更灯火五更忙”.呤罢才起床漱洗,接着等候淑英出上联,淑英说:“我今天出一上联,你续两个下联”.“我答来就是”兴明讲.“秤能称轻重”.笔“能写大小”不行,“笔”字和“写”字不同音,兴明还在思索,可淑英却数到了19、20,兴明还是未对上,可把兴明急得脸儿通红,其实该联很好对,只因兴明在浔阳城读书主要是攻读《四书》、《五经》,加上兴明是个纨袴 子弟,不知饭是大米煮的.淑英便又道出上联:“一人之所需”,“百工斯为备”. 好向源头通曲水”,“再从天外看奇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失千寻”.“博为精开拓石路”,“精引博趋向深入”.“枯木逢春犹自发”,“人无二度再少年”.这一出一对,妙不堪言,可淑英却仍绷着脸说:“亏你还对得出,可你又是怎么做的,要知道“有功夫读书便为造化,得功名到手才是文章”,兴明这才悟出娘子淑英连出数联的良苦用心,便学着戏中的怪腔道来:“娘子,我知错了,夫君我向你陪不是了”.淑英这才被逗出笑来“你知错就好,我可没这么多对子难倒你”.兴明说:“那倒不一定,你刚才出的‘秤能称轻重’不说续两个下联,连一个我都续不出来”.“要知‘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天外有天”.“娘子说得极是,还请娘子赐此下联才好”.“‘磨能磨粗细’‘锯能锯短长’”“妙!妙!妙!”兴明说.“妙个鸟,看你今后傲不”淑英说完此话用手戳了一下兴明的额头.兴明说:“不敢,我这就去温习功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这么丰富的内容,不得了不得了!{:1_249:}{:1_249:}{:1_2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淑英以后是不是当了一品夫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联是好联,句是好句,全是名言名句。我想味精放多了,反而不美。
美女多了,也不知要那位,觉得还是多了一点,而自已对其注说,围绕的少了一点,再增加一些人物故事,少说一些名句较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步步高 发表于 2012-6-22 09:50
发这么多怎么没人帮我修改呀,这样下去就违背了我发帖的本意

我过去的你并没有提多少,可要罚酒三杯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你将这些符合格律的名子放到前面几节去不更好嘛。前面有些句子看起家来,只是俗语,并不是联,而此节却没有什么不符合格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再就是你写古人,只是写花架子,诗词之美,故事情节,但那种修身齐家治平天下,只没有言及,我想多少占一下,他们不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这样你写到后来,升官啊,发财啊,点元啊,那就没有意思,共实他们读圣贤之书,便是为了立志,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更好的实现自已的理想。
即读圣贤之书,必明治国修身之理。否则但失去其意义。自古读书人,并不是我们所见的,升官发财,郎才配女貌!大多数是为了国家,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我想您会过范本,或是谱上有所记载,或听老辈言过。
你所言,真的多而且很符合我所知道的历史上文人真实形象。
并不是那些灌水所言,多么封建,多么反动,还原一个真实的读书人,这也是对先人的尊重,也是给后人的交待。向楼主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彭泽热线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及个人 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
本站不对网友所发言论的真实性做出评价,也无权删除(反动、色情、政治、垃圾广告帖等除外)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立即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的歉意。
本站法律顾问: 陈银山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