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雄鹰展翅 于 2012-1-5 09:21 编辑
“馬當礮臺”还是“馬當炮臺”?
今天看到一則“馬當礮臺”的圖片帖子,發現馬當炮臺的名稱被書寫成為“馬當礮臺”,这引起了我對“礮”和“炮”二字用法的兴趣。 今查相關古漢語字典,作一番考證,以供參考。 炮: 〈名〉 (1) “炮”,大炮。 敵軍果舁炮至。——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2) 又如:山炮;大炮;迫擊炮;炮座(炮車;炮的台座);炮位(古代的火炮);炮局(舊稱製造槍炮的工廠或儲藏槍炮的場所)。又指象棋的一子。如:炮打隔山。 (3) 爆竹 [firecracker]。如:鞭炮;炮燥(由於心中煩躁而感到身上燥熱);炮竿(爆竹);炮仗(爆竹);炮粲(爆竹炸裂的碎片)。 (4) 爆破土石 [blast]。如:放炮。
礮: 《康熙字典》:《廣韻》匹貌切 《集韻》《韻會》《正韻》披敎切,拋去聲。俗作砲,機石也。 《前漢·甘延壽傳》投石絕等倫。 《張晏曰》范蠡兵法,飛石重十二斤,爲機發行二百步,礮蓋出此。《魏略曰》諸葛亮起衝車,郝昭以繩連石磨壓之,衝車折,卽礮事。 《唐書·李密傳》以機發石,爲攻城械,號將軍礮。又通作拋。 《後漢·袁紹傳》曹操發石車擊袁紹,軍中呼霹靂車。《註》卽今拋車。 考證:〔《唐書·李密傳》以機發石,爲攻城具,號將軍爲礮。〕
百度百科關於“礮”字: 中國古代一種利用杠杆原理拋擲石彈的戰具,簡寫作炮,又稱為旝(讀為“快”)、雲旝、飛石、拋石等,歐洲古代稱拋石機。在火炮出現以前,礮一直是古代攻守戰的重要兵器。
據上可知:“礮”實際上就是古代的拋石機,即石砲,可以說是“炮”的前身,但并不是我們印象中的與火藥有關的火炮。 因此,“礮”可簡寫作“炮”或“砲”,但“炮”卻不可繁寫作“礮”,亦不可寫作“砲”。
再看看馬當炮臺的歷史。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軍進攻上海寶山後,直逼南京。清政府下令沿江修建炮臺防守,馬當炮臺修建自此開始。 清咸豐年間,太平軍名將林啟榮率重兵鎮守馬當炮臺,佈防湖口、馬當、香口等地。 清光緒甲午(1894年)中日戰爭期間,馬當炮臺又進行了加固。民國元年(1912年)10月29日,孫中山先生親臨馬當視察,親筆書“中流砥柱”四字,刻於磯頭岩石之上。後來在抗日戰爭中被日軍飛機炸毀。民國15年(1926年),馬當炮臺上的大炮要件又被軍閥孫傳芳退敗時拆卸一空,僅存三座炮臺的磚石建築。民國27年(1938年),炮臺再度加固。 馬當失守後,又遭到日軍的嚴重破壞。現僅存三座空炮台和磚石砌成的隧道掩體,三座炮臺遺址尚可辨認。
可見馬當炮臺上的“炮”不可能是拋石機之類的冷武器,可以確定是靠火藥作動力并產生爆炸的熱武器。“礮臺”宜改作“炮臺”。
一家之言,建議有關部門重視并詳加論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