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9-14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安徽天柱山自古即为中华历史文化名山,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登临天柱山封号“南岳”。道家将其列为第14洞天、57福地。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是对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叙。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苍松、翠竹、怪石、奇洞、飞瀑、深潭。《天柱山志》称其“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可见其自然景色之奇崛。
柱山在汉时称为古南岳,又称万岁山,因汉武帝南巡祭岳而得名。天柱山有“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之美誉。李白有诗赞曰:“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天柱山的头衔也是很多的,它是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区。这些头衔证明了天柱山的美是令人认可的,它的魅力是与天下名山大川相媲美的!唐代诗人李白曾写了一着赞美天柱山奇秀的诗“江上望皖公山”( 皖公山即天柱山),诗云:“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口馋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秋天的天柱山,巨柱擎天秋色浓,更是景色诱人,喜欢大自然、崇尚生态美的朋友,秋游天柱山你会“收获”很多。皆因有了一汪澄碧的湖水.那湖即是炼丹湖了.据说,这是中国的第三大高山人工湖.千山的万涓细流汇聚成这凝碧的一湖,不惟人工之力,更多仰赖自然的造化.黄山也是有情人谷有翡翠绿的,不过天柱的润泽之气似乎更胜一筹.记得那年游黄山,美则美矣,只是稍感遗憾山色有些许干燥之叹,未知是否当年天气干旱之故.而今日的天柱山好比一座天然的大氧吧,云山雾罩,沁人心脾.是日天气晴和,能见度极佳,遥见湖中有三三两两的游客泛舟其中,好不逍遥.我心生羡慕天柱山是山岳型风景区,是石头垒成的山。山中巧石遍布,或大或小、或散或合、或立或卧,状人状物,栩栩如生,与自然的山势形成和谐的统一,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如南关的仙蚌献珠、龙吟虎啸、金鸡唱晚、太白观海、仙人指路、皖公神相;主峰一带的娘娘晒鞋、鹦哥起舞、仙人别墅、美满鸳鸯、神猫逼鼠;东关的仙人打鼓、蚰蜒爬壁、鹊桥横空;马祖庵的混元霹雳、猪头衔草等等举不胜举。
南大门是天柱山的主入口,登山石阶左侧就是佛光古寺。此寺原名马祖庵,因唐代禅宗高僧马祖道一禅师云游至天柱山,曾在此参禅修行而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我决定先入寺参观后再转步登山。
飞来峰 在“龙吟虎啸崖”的最西端,一峰独立入云,峰顶巨石如盖,浑身石骨,浅浅的水痕遍布全身,这就是天柱山第三高峰----飞来峰。它海拔1424米,整座山峰为一整块巨石构成,顶有一石长约3丈有余,围长30余丈,高丈余,浑圆如盖压在顶峰,似从天外飞来,石称“飞来石”,峰因石名,峰顶的飞来石,像一顶华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峰顶。许多游人看到飞来峰,都十分惊奇。传清朝乾隆皇帝来到天柱山,并不相信这个飞来石是从九天之外飞来的。真命天子随口吟道:“飞来未必是飞来,定是世人胡乱猜。既然飞来又飞去,何必当初要飞来”。话音未落,顿时电闪雷鸣,飞来峰上乌云盖日,飞来石隆隆作响,将要飞起……吓得乾隆皇帝赶紧改口道:“飞来一定是飞来,不是世人胡乱猜。既然飞来又飞去,何必现在要飞走”。言毕,天空一碧千里,详云绕腾。飞来石也稳稳当当地盖在飞来峰顶。
柱峰 天柱峰海拔1488.4米。它凌空耸立,如擎天巨柱,雄伟壮丽,气势非凡。在天柱峰前正面崖壁上,镌有“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横书其上。“顶天立地”四个大字直书其下,气魄宏伟,令人惊叹。唐代大诗人李白路过宿松长江江面时,望见天柱峰的雄奇壮丽,放声高歌:“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白居易也曾咏叹:“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宋朱熹大发感叹:“屹然天一柱,雄镇翰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明李庚也赞曰:“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登跻犹未半,身已在蓬岛。凭虚举鸾鹤,举步烟云绕。天下有奇山,争似此山好。”
天柱山乃历史名山,以雄、奇、灵、秀的自然风光和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封其为“南岳”,后隋文帝杨坚拓展南疆,改封衡山为南岳,但天柱山仍以“古南岳”的尊号而备受世人仰慕。天柱山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难怪诗人李庚在广历祖国名山大川后赞叹道:“天下有奇观,争似此山好!”
“无山不石刻,有刻皆名山。”自古以来天柱山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骚客文人、达官显宦纷至沓来。他们面对如此美景,挥毫泼墨,抒发内心的感慨,于是便留下了众多的石刻。天柱山景区从石牛古洞到马祖庵,从虎头崖到天柱之巅,从九井河畔到南天门,到处都是古圣先贤们的题刻,而这其中石牛古洞内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以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品位之高、年代之久而列各景区石刻之冠,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片不到300米长的石壁上,汇集了唐、宋、元、明、清、民国、现代共300余幅石刻,可谓是诗、词、文、图、赋形式各异,行、草、隶、楷、篆五体俱全,真正是一条艺术的长廊。其中尤为珍贵的是一代改革家王安石和书法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的真迹。
王安石题刻 在琳琅满目的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宋代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宋皇祐三年(1051年)九月十六日,王安石抵舒州任通判,夜宿三祖寺。当晚,他和其弟王安国在住持文铣和尚带领下,迫不及待地举着火把夜游石牛古洞,见石壁李翱留名石刻,非常敬佩,并“坐石听泉久之”,第二天再次游览并留下题刻记其事。不久,王安石写下“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傍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一诗,抒发他夜游的心境,后来他入相得志,将天柱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长。位于主峰景区的炼丹湖海拔1100米,蓄水量10万立方米,是全国第三大高山平湖。她犹如一位慈祥的母亲,滋润着天柱儿女、万物生灵。飞瀑亦是天柱山的一大奇观。九井瀑布是由九个瀑布组成的瀑布群,气势宏伟,叹为观止!飘云瀑位于海拔1100米以上,在微风的吹动下,瀑面仿佛平铺了一层薄纱,悠悠洒洒,飘然而下。激水瀑从天而泻,雪崖瀑声如洪钟,珍珠瀑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奇妙场面。
道家视神秘谷为洞天福地,道书称之为第十四洞天。旧志称此洞“空邃可容万余武,下有水晶岩,直通沧海。后呼为总官洞。” 神秘谷石由龙宫、迷宫、逍遥宫等组成,自龙吟虎啸崖入口,穿过五指峰,紧傍飞来峰,环绕衔珠峰,直达渡仙桥,全长400多米,落差100多米。从外面上看神秘谷,一谷乱石堆而已,而近百石洞全在迭石巧堆之中。游客在神秘谷穿梭,谷内洞上有洞,洞里有洞;有的相连,有的间隔;疑无路时便是路,看是道处却迷途;洞宽处容人无数,河底卵石清晰可见;洞低处人必须葡行,一人挡道全洞漆黑;洞大时数人并步,可坐石小憩;壁陡处上下相连,手足并用;阴森处凉气袭人,七弯八拐忐忑不安;明亮时泉水叮咚,松吟鸟鸣。游神秘谷真使人激动欣喜。
原诗改成“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改诗也刻在石牛洞石壁上,十分醒目。由于入相前后心绪不同,造成作者对石牛洞的山水景物不同的主观感受。古人石刻大多是自右向左的,王安石这幅石刻自左至右,与水流方向一致。
炼丹湖 我们在山顶上看见过的那面长镜子,据说是全国第三大高山平湖。 炼丹湖湖上有时烟云袅袅,红男绿女荡舟疑入仙界;有时湖平似镜,蓝天群峰倒映湖底,游人不忍点浆。炼丹湖北面有一崖,岩石峥嵘,横卧如麒麟,崖旁有一洞,洞前置一八卦石台,相传是东汉末年左慈炼丹之处,“潜阳十景”中的“丹灶苍烟”就在这一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