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山人 发表于 2018-12-4 10:59

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转载)

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

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个文化自觉时代的儒家与道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儒家崇尚礼乐,道家师法自然;儒家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维护现实既定的宗法秩序,道家则更多的强调人与“自然”的一致,以追求理想中的“无我”境界;儒家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的、追逐功利的,道家的思想主张则是倾向于出世的、超然物外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在所有的根本点上,儒家和道家都是以对方为反对派出现的。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蜂起并作、纷然淆乱的诸子争雄中,尽管儒、道两派的对立最为明显,互相攻击最为激烈,然而这两大学派却由于在对方的基本点上,特别是在“社会”与“自然”这个最基本的方面各自把握了一端,这便使得他们能够在对立中实现广泛的交融和互补,从而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关于宇宙万物,以及人类之由来,儒家否认上帝创造之说,认为乃是阴阳二气所和合化生。易言之,乃是本乎自然;宋儒又将天地阴阳理气之说,加以推演,谓“太极”乃万物之始,又谓“太极”本于“无极”,无人能穷其源。至于人类的本真,以及人性的善恶问题,孔子仅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表述和“有教无类”的说法,开始并未绝对主张性善,一般人都以为儒家主张“性善论”,其实也未必尽然,荀子曾以“性恶” 之论作为自己竭力倡导的主张。他认为刑政礼法之兴,乃之所以防微杜渐,正足以证明人性之为恶。儒家另一位杰出代表人物孟子,特别强调“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人无不善,水无有不下”;由于孟子在儒家发展历程中地位之重要,以及其辩才之无碍,因此后人都把孟子奉为正宗,而视荀子为异端的代表。
儒家人生的大道,是“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明明德,止至善”的层次则在“格物,至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倡导人生当“尽其在我、以生为乐”;“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虽亦曰“天命”,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但是他对于最重要、最根本的“天道与性”,却存而不论,不可得闻,可称得上是舍本逐末了。所以儒派学者,大部认为“天道远,人道迩”;“未知生,焉知死”。他们的人生态度,只是乐天知命,注重现实。他们的工夫,在于存心养性,明德、修身。他们虽也有一套“浩气长存”、“精神不死”的道理,用以自慰,却终不能解决人类生死的大问题,这不能不说的确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缺陷。
儒家是中国建立最早、延续是最长久的一个学术派别。然而儒家又是一个内部分化十分严重的学派,既有唯物与唯心的抗争,又有进步与保守的对立。但总体来讲,儒学对我国历史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在思想文化、人生观问题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儒家所崇尚的是“礼”和“仁”。其云“女为君子儒,毋位小人儒”,其实质就是孔子教导弟子不要执著的追求衣食上的富足,而要把追求个人道德上的完善和治国安民之道作为人生的目标。《论语》有云:“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由此可见,孔子所谓爱人,是推己及人的爱,是对民众的泛爱,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儒家对人的尊重由此可见一斑。至于对己,所谓“仁”,首先是“克己复礼为仁”,此言克己为仁;其次,“刚毅木讷为仁”,此言厚重为仁;再者,“仁者不忧”,此言悦乐为仁,三者之“仁”足可见儒之仁。
能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的就非道家莫属了。老子的“道”与“无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在人生观方面,《庄子》可谓是很有特色的,他所极力奉行的是“出世”、“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而反对与统治阶级合作的所谓的“卑鄙”行为;为统治者卖力的人,庄子也是很鄙视的;在财物和感情方面,庄子明显的是重感情而轻财物的。他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虽淡却很亲近,小人虽表面热情,实际上却没有沟通感情,只是相互利用,尔虞我诈,各有稻粱谋而已。
为了保全身体,庄子是极力反对仁义的,这方面是与儒家倡导的“仁”完全对立的,他认为任义是“残生损性”的,严重破坏人的自然本性。他主张随心所欲,任其自然。我认为庄子的一些思想确实存在着合理之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生观是虚无主义、悲观厌世的。我们现在研究这些学问,只有辨证的去认识它,才能真正的、深刻的理解其内涵,以及它对现实积极的指导意义。
儒家与道家是相互制约的,同时也是相互补充的,我们必须用理性的思维去理解、去认识,才可能从中获取对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有些时候,我们还不得不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加完善的效果。“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以客观的、辨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识儒家与道家,才是我们研究文化的正确方法论。   


『传媒江湖』 道家人生观 和 儒家人生观 之比较
我不太喜欢南怀瑾的文章,但对他的一些观点还是很欣赏。他曾对释道儒之于中国人有一比:儒就像粮店,人们吃饭离不开他;释就像百货商店,日常用品人们离不开他;而道就像药铺一样,平日里你完全可以忘掉他的存在,可万一生了病什么的,你就会明白其作用。粮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而又易于大家接受的药品,那么,儒家的人生观只是道家人生观的一种特殊易于接受却非本质的情况。这样,你就会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豁达,什么叫真正的快乐,什么叫真正的人生!
  
  作为一个普通人(所谓普通人即非孔子、释迦牟尼之类的神仙),最高的人生观境界就是,对个人的欲望采取道家的态度;而对社会,对自己效命的“皇帝”或管辖的“臣子”,表现出儒家的人生观来,所谓内道外儒。这是超越虚伪和真诚的大成,而不是腐儒们所说的“虚伪”。
  
  《神雕侠侣》里有一段杨过拜访独孤求败剑冢的描写,独孤求败共埋了四把剑,分别为:
  
  一、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二、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不祥,乃弃之深谷。
  三、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四、四十岁後,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
  
  这便是道家和儒家人生观区别的真谛。不论是何种宗教哲学流派,其本质目的不外乎是达到主观为自己和客观为别人的完美结合,差别只在于如何用吸引人的手段获得支持,独孤先生的四把剑,指明了儒道差异的奥妙!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儒家的第一境界。人生而求功名,需要寒窗苦读,幼有名师,长有良友,而后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处处显山露水,努力想取得名声,终于被一个上层人物叹到“后生可畏”,功名到家,很多人止于此。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儒家第二境界和道家第一境界。对于儒家,成名之后便报着达则皆济天下和让自己更出名的目的去努力作更多的自己所认为正义的事情,此时定会有些心浮气燥,终会做出自己认为错误的事,误伤义士不详,而这并不会影响他已经很大的名声。如果开始反省自己整天的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的时候,便达到道家第一境界,弃之深谷是进入道之门槛的第一步。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儒家最高境界和道家第二境界。成就名利之后从之于的诸多“善事”使其更上一层楼,几载的辛苦换来了“集大成者”的伟名。儒家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坐享后来者的景仰与供奉。待到天年之后,尚有名利贞节之类的牌坊标榜所谓的成就。儒家终其一生为名利所羁绊,逃脱不出世俗的圈子。无锋之重剑,不工之大巧,道家的第二境界以俗人一个的表象存在。对于世之芜杂,他可以出入以自由身。无名,但有形。
  
  四十岁後,不滞于物,草木之石均可为剑,道家之最高境界。人们常说无为而治和以退求进是道家的两个精髓,而实际上我认为是浪漫,不为有形所累的浪漫。《世说新语》里有“竹林七贤”之一刘伶的一个故事: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物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珲衣,诸君何为入我珲中”。刘伶固然追求快乐,但是对于超乎形象者有所感觉,即超越感或随心所欲感,这种感觉就是浪漫的本质特征。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这就是冯友兰先生说的天地境界,不滞于物,不耽于形。至此,也就是 准神仙了,又有何求。
  
  所以,内道外儒应该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人生观,儒只不过是道的一种特殊情况罢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转载)

彭泽热线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及个人 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
本站不对网友所发言论的真实性做出评价,也无权删除(反动、色情、政治、垃圾广告帖等除外)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立即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的歉意。
本站法律顾问: 陈银山